返回武汉市第三医院官网首页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光谷)
科室电话:65399992

健康科普

Health science
首页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支原体肺炎知多少?

2023-12-21文章来源:
      继新冠疫情之后,2023年的冬天,呼吸道的各路“牛鬼蛇神”纷纷登场。这里头名气最大,让各位家长老师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支原体”。疫情前还是一度称为“自限性”的疾病,怎么就一下子成了肆虐“儿科”、纵横“呼吸科”的元凶了呢?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支原体的前生今世。
      1898年,来自法国的两位生物学家Nocard及Roux首次分离出支原体,当时命名为“胸膜肺炎微生物PPO”,到了1944年,Eaton从原发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一种致病因子。因其能通过细菌滤器,故一度认为是一种病毒。直到1962年,人们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从非典型肺炎患者痰中分离出该致病因子,并证明其本质也是PPO,而非病毒,故而正式命名为肺炎支原体(MP)。
      由此可以看出,支原体,既非细菌,又非病毒。它的“个头”比细菌要小,比病毒要大,因此也被称为有能力进行自我复制的且于体外可不依赖活体细胞而生存的最小微生物。通常情况下,支原体可以在人类这一宿主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寄生。当免疫下降时,支原体可侵入呼吸道,借滑行运动定位于纤毛毡的隐窝内,以抵抗纤毛的清除和吞噬细胞的破坏。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较复杂,而且经历过疫情之后的诸多临床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但有一种症状却贯穿始终,那就是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偶尔有少量白痰或黄痰,但一般是咳不出来。这种干咳,越在早晚越是明显,白天气温稳定时,反而咳嗽略有好转。疫情之前的支原体肺炎,咳嗽症状虽然明显,但大部分肺内病灶不重,多呈磨玻璃样改变,故一度认为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现不吻合。但疫情之后的临床工作中也时常见到伴随“大叶性肺炎”、“铺路石征”的支原体肺炎,故而及时的医疗干预变得至关重要。
      总之,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聚集等因素,经呼吸道传播的各种病原体都在一次次侵蚀着我们的呼吸系统。及时就医和听从医嘱固然是明智的选择,但时刻保持一种防备传染,减少聚集和增强免疫力的警惕心和好习惯,才是在各路病魔肆虐中“一路平安健康”的关键。